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自信在大学的自觉实践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秀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优秀的文化感到自豪,对这样的文化充满自信。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高等教育机构,肩负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办学和治学中自觉坚持和践行文化自信。

一、关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化自信与社会精神风貌、国家发展进步和民族兴旺发达息息相关。

第三,法治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因受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强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单位、部分、个人对生态建设的认识程度有待强化,尚未将生态建设深入到自身的思想观念当中,使得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屡见不鲜。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向学生发布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网络作业。通过建立丰富的网络题库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及考核目的的差异,按知识点或章节实现作业的自动组卷[3],实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个性化考核。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实现网络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难度以及作业的数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达到事半功倍的考核效果。并且将设计的作业题目与专业结合,使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并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五千多年的洗礼,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形成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态度作风的独有气质和独特气度;形成了坚如磐石的自主意识;形成了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和伟大梦想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独特气质、自主意识和伟大精神的涵养滋润,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中华武术、传统中医、民风民俗、民间工艺、衣冠服饰、饮食厨艺、古玩器物和美丽神话……这些都承载和记录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建立在其对中华民族文化透彻而深刻把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我们自觉实践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所有这些,使得我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有了足够的底蕴和底气。

二、文化自信在大学的自觉实践

当代中国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重要使命。大学文化自信,应体现在围绕实现自身使命中去自觉实践。

在创作中,达尔戈梅斯基往往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描写人的个性化社会生活特性上,这就给传统的俄罗斯音乐带来新的生机并能借此拓展新的创作领域。达尔戈梅斯基的音乐创作,虽然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与普希金和格林卡时期的文艺创作思想一脉相传,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已明显超越了前者的艺术范畴,并有不少开拓创新之处。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具才华的代表人物之一穆索尔斯基曾赞誉达尔戈梅斯基是“音乐真理的伟大教师”,足以可见达尔戈梅斯基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中的显赫地位。

(一)大学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自觉实践文化自信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是大学治校者面前的问题。答案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保证大学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做到三个确保。

天葬是云浮对神明的献祭,是最圣洁的事情,自己为了满足私欲,竟用这种龌龊的方式,来为神明祭献一具并无信仰的外族尸体。天葬刀将在自己的手中受到玷污,神明兴许会因愤怒而降下灾祸。而之后祈神时的异象,更加地证明了,云浮确实要有不祥的事情发生。

双及物构式(双宾构式)是指在句法层面的动词能同时携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语言形式,其结构可以码化为[NSVN1N2]。双及物构式的基本意义可以表述为“客体实际的、成功的转移”,也就是“客体从初始领有者被传递给最终领有者的过程”。这就要求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必须具有“给予”义,必须能支配三个名词性成分,动词后的“N1”应该是有生命的。但是我们发现,许多非“给予”类、非“三价”动词也能进入双及物构式;处于“N1”位置上的名词也并非都是有生命的,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本小节就拟探讨这个问题。

二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就指出了中国大学的最本质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大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办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一切办学治校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大学的底色不变色也不褪色,才能使底色更加鲜艳、更加亮丽。

大学生将来要承担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重任。一批批大学生,能否成为未来国家、社会的中坚、栋梁,能否堪当大任,取决于他们知识、技能储备,也取决于实践、创新能力构成,更取决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意志品质和担当精神构建。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观念下的中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或做笔记,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不可低估的影响和挑战。不可低估的影响包括:西方敌对势力持续加大对我渗透和企图对我“西化”“分化”的危险不可低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多元文化下错误思想思潮对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侵蚀不可低估;市场经济的“负能量”给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污染不可低估;互联网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严峻性不可低估。在这样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包括:一元化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逐利性挑战;青少年教育的传统方式面临多媒体挑战。

时值今日,“美术界”虽然还没有到达“演艺界”这么的风雨飘摇而人心惶惶,但似乎已让人嗅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和“山雨欲来”的气息……因此,毋庸置疑,“贪婪”将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成为各个“东窗事发”的始作俑……

为抵御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高校必须做好“五个一”工作。其一,强化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包括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具体要求是,高校党委、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上,务必坚持政治统领,保持政治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树立阵地意识和底线思维。其二,牢牢掌握一个权,这个权包括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党委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躲闪,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不能“失踪”“失语”和“失声”。其三,落实好一个责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党委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校长和分管领导的主要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以及各级基层组织的具体责任等,做到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其四,建好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专任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队伍、师生党员队伍和优秀学生骨干队伍。专任教师队伍要强化师德师风,按照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和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品德优和学术精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是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倚重力量,要按要求配齐建强。师生党员队伍和优秀学生骨干队伍,人数众多,直接联系师生,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依靠力量,要教育好、管理好和利用好,发挥他们的影响、监督和信息作用。其五,建好一块阵地,包括课堂和教材、出版物、网络、论坛、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具体要求是,一要建好,二要管好。要把这块阵地建成杏花春雨、生机盎然、满庭芬芳、硕果累累的园地,打造成师生探究真理、学习真知、促进成长、引领好风尚、传播好声音和传递正能量的阵地。这个阵地,不能是满眼凋敝和死气沉沉之地,更不能是丑恶充斥、蚊蝇乱飞和杂草丛生的荒野之地。

(二)大学应当在实现自身使命中自觉实践文化自信

大学是是培养人的组织,当代中国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使命。在培养人这个根本使命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是大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教育使命,精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曾几何时,社会曾一度犯病。商业领域坑蒙拐骗,假酒、假药、三聚氰胺、毒奶粉……案例频出。执法机关以权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屡见不鲜。教育系统弄虚作假、违规招生、师德失范……屡有出现,社会管理矛盾尖锐、群体事件频发,道德领域认知混乱,救不救、扶不扶成热议话题,“小悦悦”事件们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防线。我们的社会因何出现这些现象,病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现在社会出现的种种病根都在这里……”国家、社会呼唤重整秩序,重构公民思想价值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之而出。

(三)大学应当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觉实践文化自信

核心价值系统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首先应该体现在对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

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大学如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把握。其一,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服务、为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大方向和大原则,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也不能改变。其二,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德,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具体来说,要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纪律,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智,包括知识、智慧和能力要求。具体而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健全人格和人文情怀,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客观认识世界,能正确把握自我,能与他人合作,也能与社会、与世界对话。体,包括健康知识、技能和体魄,这是人从事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美,包括健康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其三,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人。具体要求是,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发展学生,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上要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解决了,文化自信就在大学实现自身使命中自觉实践了。

一是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其一,坚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二,加强高校党委班子建设,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班子建设建设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其三,切实增强党委班子管方向抓大事能力。管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第一位。抓大事就是要抓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办学治校中,切实纠正重学科轻党建、重业务轻思政、重学术轻意识形态的倾向,纠正“错位”“越位”“不到位”等现象。

三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说,教育系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重要群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 和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极端重要工作”“重要领域、重要阵地、重要渠道、重要群体”“三项工程、三个事关”,说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坚守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不能忘也不能丢。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系。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勉励、鞭策学生,使他们既有爱国之情,又有爱国之心,既有报国之志,又有建国之力。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懂得辨是非、明善恶、知荣辱和识美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和抵制什么了然于胸。

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高校的一切教育要素、教育资源、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都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保持同行同向、综合发力。 二是抓在日常、重在经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践行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教室、宿舍、社团、网络和运动场等都是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入眼、入脑和入心,时时看得见、事事能体会,处处可感受。另外,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深入基层,更多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社会公益和扶危济困等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感知社会脉搏,感受社会冷暖。三是做到大小衔接、远近结合。大小衔接的要求是,通过教育让广大学生明白大道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承担社会责任,为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贡献。要善于化“大”为“小”,用“小声音”传“大能量”,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小行动”显“大价值”,用学生爱听爱看,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远近结合的要求是,一方面重视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人物引领作用,用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鼓舞和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近年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国门前的朗读”“边境巡逻”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纪念重大节日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诚信校园行”系列活动、“学雷锋”活动月和升国旗仪式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很好效果。

(四)大学应当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自觉实践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造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先祖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先辈创造的革命文化、当代中国人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一幅中华文化的绚烂长卷。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弘扬。在校园里,要让学生更多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界大同的家国情怀,感受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人文理念,感受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责任担当,感受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立志、为学、处世、做人、治事、齐家的智慧和养分。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举办“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成语大会”“传奇中国节·清明”“谢谢了,我的家”“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广受青年学生欢迎。两年来,学校连续举办“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红棉道德讲堂”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得到学生良好评价。除此之外,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好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打造一批人文学科学平台、科研团队和精品课程,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学术支持。通过我们的工作,厚植广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进而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升华。

革命文化需要传承。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精神追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为核心内涵的“红船精神”,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核心内涵的“井冈山精神”,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不畏险阻、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为核心内涵“长征精神”,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核心内涵的“延安精神”,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养分,对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滋养“红色记忆”大有裨益。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它指明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它统一人们思想、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大学,在队伍、平台、资源、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理应在宣传、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引领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解读教学目标,最好是提前一周就制定好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之前,备课组长要规定教师个人准备的内容.

(五)大学应当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自觉实践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看,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十分重要。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技术信息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师生跨境流动、跨境联合办学、跨国合作研究和优质教育资源互补等已成常态。从国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开放合作面临新要求。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挥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如何拓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共享发展成果,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友好、和善、文明、进步、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任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南疆国门”, 是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在推进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上有得天独厚优势。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自治区和崇左市与东盟合作战略,积极推动教育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等东盟国家高校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和合作办学,留学生规模从2014年十多人,发展到如今500多人。多次组织师生参与东盟国家教育、文化和艺术展演活动,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了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去年12月,学校召开教育开放合作大会,制定实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开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10)》,确定了今后3年的开放合作目标,具体是:争取到2020年,学校友好合作院校达到20所,每年公费派出长短期出国出境人员20-30名,力争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左右,来校研修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规模累计达到1000人左右,向国外输送国际交流生累计达1000人左右,建设若干个有东盟特色的文化中心、培训中心和培训项目。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将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梁远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