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考论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关于长城的起源和发展变化

《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1]《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2]《说文解字》:“牆,垣蔽也。”[1]房屋以盛人也,房屋所以自守也,故城或城堡实际上可以说就是房屋和庭院的进一步扩充。房屋和庭院都由墙构成,墙是垣蔽,也就是具有遮挡保护作用的垣壁,城墙和长城也是如此,这表明城或城堡实际上就是房屋和庭院的进一步扩充。《孟子·公孙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朱熹注:“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3]从三里之城到七里之郭是一种扩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城郭之小者,则必然有城郭之大者,最后必然扩大为长城。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且经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或病史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排除重大心血管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56.7±13.2)岁,男50例,女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62.5±11.9)岁,男50例,女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迎宾大道修成了快速路,而快速路呈全封闭状。路中央横亘起一道水泥墩,将行人过马路的通道,完全封死。报纸上说,这是二环线。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深壕宽堑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4]

哀公使人吊蒉尚,……”[18]

长城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城或城堡的进一步扩充,而城或城堡实际上可以说就是房屋和庭院的进一步扩充,则长城实际上可以说就是房屋和庭院的进一步扩充。即长城的前身是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而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的前身是房屋和庭院,这就把长城的来龙搞清楚了;也把长城的性质搞清楚了,从起源和实际用途而言,长城是防御性的建筑设施,不是标志性的建筑设施,长城不是界标,即长城与“封”或封土为疆、封土为界、封土为坟等等在起源上和实际用途上均具有本质区别。另外,长城的同类建筑物如边墙特别是柳条边也不是界标或边界标识,边墙是明代盛行的对于长城的别称,柳条边也是长城,不能以柳条边的建筑材料否定柳条边的长城性质和本质,柳条边的边是边墙的简称而非边界的简称,柳条边与界标无涉。

现在播放的是《月光》吗?那么德彪西是谁呢?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再陌生不过了。从电话的内容看,和她打电话的应该是个搞音乐的女子,坐在背后的这个也是搞音乐的吗?她那样夸赞对方,显然不是。对音乐很了解,是搞舞蹈的吗?声音这样悦耳,倒像是播音员了;这样文静,也许是个文员吧?唉,她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有着这样动听的嗓音。从月半湾走出去后,他很自然地就不去思索这些问题了,似乎完全遗忘了。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的现状调查,介绍调查问卷的情况,包括主要内容、题型调查的方面要达到的目的等。

《礼记·檀弓》关于杞梁之妻之记载当来源于《春秋左氏传》关于杞梁之妻之记载,“而哭之哀”与《春秋左氏传》之记载矛盾,此其一也。《礼记·檀弓》:“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18]《礼记·檀弓》明确记载孔子主张哭踊有节,《礼记·檀弓》明确记载“孔子恶野哭者”,[18]“而哭之哀”与《礼记·檀弓》自相矛盾,此其二也。《礼记·檀弓》明确记载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18]曾子也是要表达杞梁之妻之理智与知礼,哭本情感,“而哭之哀”与主题矛盾,此其三也。故“而哭之哀”绝非《礼记·檀弓》所原有,为后世所窜入无疑。另外,《礼记·檀弓》产生于战国晚期,晚于《穀梁传》产生之战国中期。[19]

《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5]毛传 :“方 ,朔方 ,近玁狁之国也。”[5]毛序以《出车》为文王时诗,鉴于筑城所需之时间,从往城于方到城发挥实际作用当已至西周建立。筑城于朔方是为了防御玁狁之侵袭,鉴于玁狁之机动性和危害性,往城于方就不可能仅仅筑一城,必然是筑一系列城,而且城与城必然要连接起来进行防御,往城于方的城必然是长城。

《史记·周本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6]周幽王时期的长城已经有烽火台,是比较标准和完善的长城了。钱穆《国史大纲》对《史记》记载之“烽火戏诸侯”提出疑议:“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书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7]悉至是至的最后状态,并非见烽同至;令人发笑的因素很复杂,令此人笑者不见得令彼人笑,令此人不笑者亦不见得令彼人不笑;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开始用火,人类用火的用途之一就是防备野兽,所以,以火报警起源很早,要早于以鼓报警,故烽燧报警起源很早。从人类用火的历史来看,所谓的“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必然是错误的。《竹书纪年》的来源和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竹书纪年》根本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以《竹书纪年》订正《史记》无异于痴人说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是完全可信的,以人类用火的一般情况加以考察也是完全可信的,绝非编造。另外,如果《史记》都是编造的,那中国就没有可信的历史了。

二、关于秦始皇与“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

秦始皇之前人民群众已经发明了长城,已经认识到了长城的防御作用,秦始皇当时的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牺牲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坚韧和创造力;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严重超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催逼太过,不但没有历史功绩,而且还有历史罪责。所以,秦始皇在“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中是反面教材和前车之鉴,即“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中包涵着警醒统治者千万不要超前决策、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千万不要好大喜功、千万不要滥用民力、千万不要催逼太过。

无醛标签可以贴附在通过无醛认定的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细木工板,重组装饰材,单板层积材,集成材,饰面人造板,木质地板,木质墙板,木质门等无醛人造板及其制品上。

胡曾《长城》诗云:“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8]

《唐才子传》卷八“胡曾”:“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9]辛文房对于胡曾的咏史诗过誉了。

在圈定的注浆加固范围之内,以1×1m的间距对注浆孔进行布置,呈梅花形布置。孔位布置完成后,监理工程师应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四溟诗话》:“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融,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若胡曾百篇一律,但抚景感慨而已。”[10]谢榛虽然轻视胡曾的咏史诗,但是,未指出其议论的片面性。

4~7月不同土层土壤温度逐渐升高,5 cm土层深度温度达到30 ℃以上,25 cm土层温度在20 ℃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5~15 cm土层行间土壤温度明显高于株间温度,20~25 cm行间与株间土壤温度差异较小;7月5 cm土层间作小麦土壤最高温度达到49. 5 ℃,25 cm土层温度达到30℃,高于行间清耕和自然生草,直接影响苹果树根系生长和成活率。

孔子“祸起萧墙”之论实际上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根源。祖舜宗尧就算可以使国内致太平,但是不能够保证国外不入侵,如清朝祖舜宗尧却并未自太平,西方列强自海入侵,外患又引发内乱并且加剧内乱,故胡曾之说显然是胡说。胡曾完全否定长城的防御作用也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人之死多非天寿而死,《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恶野哭者,主张哭踊有节,在暴政之下,《礼记·檀弓》所谓之孔子思想必然导致老百姓白骨成山,连哭声都没有,后果极为恐怖,故《礼记·檀弓》所谓之孔子学说与《春秋·穀梁传》矛盾,《礼记·檀弓》所谓之孔子思想绝不是真的孔子思想。

《华盖集·长城》: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还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11]

鲁迅完全否定长城的防御作用也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三、关于李世民和玄烨不修长城的问题

《隋书·志第十九·食货》记载隋炀帝杨广“又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太半。”[12]隋炀帝与秦始皇一样,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在“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中是反面教材和前车之鉴。

我喜欢会安人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精神。会安是一个小镇,周围是稻田和海滩,一整年都阳光普照,最低温度是20℃,这在我的老家诺曼底就是夏天的气温。而且越南的经济形势稳定,在这里开画廊比较容易。

会上,第10届中国高端家电红顶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共有24款产品荣获红顶奖大奖和设计奖,另有50款产品获得红顶奖提名,获奖的高端家电精品和智能尚品到处体现着智慧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设计美感带来的愉悦。

《新唐书·列传第十八·李勣》记载李世民尚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13]

李世民重视人才,避免劳民,即揽人才收人心,似乎人才与人心比长城的作用更加强大而持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康熙皇帝实际上仅仅涉及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完全是片面的。靠着隋炀帝的大运河和长城,广施恩德,唐朝政权经过“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可是,接着就是安史之乱,可见,《司马法·仁本》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14]绝非虚言。

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谕扈从诸臣曰:“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15]

水力喷射泵是通过地面增压泵将动力液加压,高压动力液沿井下油管输送至井下喷嘴,通过喷嘴将压能转换成动能并在喷嘴后形成低压区。期间动力液与油层产出液在喉管中混合,经扩散管将动能转换成压能,利用压能将混合液举升到地面[1]。

康熙三十年,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修筑长城,五月,工部等议后建议康熙“应如所请”,上谕大学士等曰: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15]

康熙皇帝修德安民,则众志成城,即修筑人心之长城,康熙皇帝实际上仅仅涉及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完全是片面的。康熙皇帝看不起长城,但是,尽管明长城已经残破,如果没有明长城,特别是嘉峪关,则准噶尔部必破河西,入甘青,叩前藏,加之由今新疆入后藏,对于西藏必然形成钳形攻势,扼守甘青,则西藏必然腹背受敌,西藏必失,由甘青直接可以威胁川陕,震动北京,而且进而对于川藏通道形成钳形包围,清军进藏都无路可走。牢牢控制了西藏,也就牢牢控制了西藏的宗教权力,则蒙古各部必然望风披靡,清朝统治的宗教基础也必将动摇,如此则清朝的统治基础也必将动摇,康熙皇帝和余秋雨所吹嘘的避暑山庄明显就成了千古笑话了,康熙皇帝和余秋雨所吹嘘的避暑山庄其实也不过是千古笑话而已,没有长城,避暑山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就是一个笑话而已。故恰恰是明长城为康乾盛世提供了军事保障,恰恰是康熙皇帝所轻视的长城为康熙皇帝的轻视长城的空话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物质前提。另外,康熙皇帝在轻视长城的同时重视在木兰围场狩猎,这只是发展体力,智力不行,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有民主保障,否则有权就有真理,科学技术必然落后于西方,国家也必然落后于西方,康熙皇帝所吹嘘的木兰围场其实也不过是千古笑话而已。

所谓的“万里长城万里空”是错误的,不仅完全否定了长城的历史作用、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且也完全否定了长城的现实作用、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完全否定了长城的永恒作用、永恒价值和永恒意义。所谓的“万里长城万里空”是错误的,不仅在物质层面完全否定了长城,而且在精神层面也完全否定了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谓的“万里长城万里空”是虚无主义的产物,其实,按照“万里长城万里空”的逻辑,“万里长城万里空”本身也是空的,故“万里长城万里空”不过就是一句空话和屁话,除了空就是臭。

四、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

《公羊传》云:“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16]《公羊传》在关于梁山崩之问题上虽信天命,但未涉及哭。

《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穀梁传》云:“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5]孔子赞同哭还是反对哭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争夺正统性说法的斗争,在暴政之下连哭都不允许的思想绝不是孔子的思想。《穀梁传》在关于梁山崩之问题上相信天命,以哭感天,故《公羊传》、《左传》关于“梁山崩”之记载立意明显不如《穀梁传》关于“梁山崩”之记载,另外,《穀梁传》是战国哭风的思想源头。

《左传》云:“梁山崩,……”[17]《左传》记载重人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可见,《左传》在关于梁山崩之问题上不信天命,也未涉及哭。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云:“齐侯归,遇杞良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17]《左传》在此重点记载杞良之妻之理智与知礼,并无哭之记载,其实哭与理智存在矛盾,哭是情感之宣泄,是不理智之表现,故《左传》在此尚能够主题明确、不存在矛盾。

伟大的长城!

要正确理解恩格斯的以上论述。恩格斯只是用私有制产生之后的城市的深壕宽堑形象表达氏族制度的衰亡、用私有制产生之后的城市的城楼形象表达文明时代的到来而已,不能错误理解为一切城都是私有制产生之后的产物。恩格斯所谓的城或城市是特指私有制产生之后的城或城市,这种城或城市是私有制产生之后的具有市场交易和军事掠夺性质的城或城市。而在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不具备市场交易和军事掠夺性质,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只是为了防御自然灾害、野兽和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袭而修筑的简易防御设施,可以说就是房屋和庭院的进一步扩充,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的情况均可证明这一点。

《礼记·檀弓》关于杞梁之妻之记载在内容上基本上与《左传》之记载同,仅仅多“而哭之哀”,《礼记·檀弓》关于杞梁之妻之记载当来源于《春秋左氏传》关于杞梁之妻之记载而又存在矛盾。

笔者主张,研究长城的起源和发展变化问题一定要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那么,中国的长城的出现也要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长城就是城或城堡的进一步扩充。由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到私有制产生之后的具有市场交易和军事掠夺性质的城或城市,只是城的性质的改变,并不存在进一步扩充的情况,所以,长城的起源必然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之后,其时需要把城堡与城堡、城市与城市连接起来进行防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长城才可能产生。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充分证明,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长城才有可能出现,即中国社会进入西周之后,中国的长城就出现了。

2.3.1 提高插秧质量,搞好田间管理。插秧时应在晴天,插秧要保证浅插匀插,最好采取“不洗不扎”、“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等方法提高插秧质量,水稻移栽后,做到“浅水活蔸,湿润灌溉”。

《曹植集·黄初六年令》曰:“杞妻哭梁,山为之崩:固精神可以动天地金石!”[20]《曹植集·精微篇》曰:“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20]曹植保存了孟姜女故事的早期形态,曹植写作时刘向《说苑》已经成书,曹植未用刘向之说,且刘向又是穀梁学者,故刘向之哭而城为之阤、隅为之崩之说,必后于哭而梁山为之倾之说,哭而梁山为之倾之说必是在穀梁学者的影响下形成的,刘向《说苑》卷四所载的杞梁妻闻夫死而哭、城为之阤、隅为之崩是在“杞妻哭梁,山为之崩”的基础上的发挥,很大的可能就是刘向的发挥,而“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是在《穀梁传》的基础上的发挥,最后,杞梁妻闻夫死而哭、城为之阤、隅为之崩与长城又联系到了一起。老百姓,秦所谓的黔首,没有文化,连草芥都不如,知识分子一旦丧尽天良,或助纣为虐,或冷眼旁观,老百姓白骨成山连哭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还奢谈什么呐喊,幸亏还有《穀梁传》流传于世,幸亏还有穀梁学者在,如果没有穀梁学者在,孟姜女绝对不可能哭,孟姜女更绝对不可能哭倒长城。《穀梁传》和穀梁学者对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是秦始皇的失误所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是不能够审时度势的结果,赵藩的攻心联所谓的不审势具有普遍意义。

这位“李大哥”“李大叔”“老李”叫李映红。他是土生土长的二师三十四团人,先后在三十四团的十六连、九连、十连当过治安员、副连长、连长,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自从当选为连队党支部书记,他的脚印遍布了这个连的角角落落。

孟姜女哭倒长城无疑是“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组成部分,孟姜女哭倒长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如下:虽然有所谓的“万里长城永不倒”之说,但是,如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不顾人民的死活、使人民没有活路、否定人民的作用,长城是会崩塌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有崩塌的危险了,因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另外,长城是为了保护中国人民,如果因为长城而导致人民没有活路,那么,长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五、关于长城保守和限制思想的问题以及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关于长城保守和限制思想的问题

就长城的起源而言,即体现了长城的建筑特性——防御性,长城的性质和作用也是防御性的,但是,防御性并非保守性,防御也并非保守,一切斗争包括战争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首先要保存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消灭敌人,防御不是目的和一切,只是为了保存自己而已,是消灭敌人的前提,防御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进攻,绝不能把防御和进攻简单地对立起来,对于防御和进攻要加以辩证分析。故防御性绝非保守性,防御也绝非保守。

就物质层面而言,有长城,也有丝绸之路,长城并没有影响交往或交通,长城内外是通的。有内外,方才有交通,无内外,无所谓交通,即交通无从谈起。内外的形成或划分多种多样,造成屋里屋外之墙也形成或划分内外,屋里屋外到底哪一边保守呢?恰恰因为有了一堵墙,墙外的反而迫切想进去,墙内的反而迫切想出来,实际上是这堵墙产生了交往和交流并且刺激着交往和交流。就精神层面而言,亦然,只是范围更加广阔、情况更加复杂。

鲁迅《华盖集·长城》:

《礼记·檀弓》:

……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还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11]

鲁迅没有觉得周围有房屋的墙壁围绕,却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那一定是鲁迅的感觉出了问题,很可能是变态的或病态的感觉。西方人所谓的先进和文明还没有使西方人居住在树上或天上,西方人也得居住,不论居住房屋还是居住帐篷,总要居住,这并没有影响西方人的开放,那么,长城又如何会影响中国人的开放呢?

斜率 S、截距 E0 都与温度值存在关系,由此可以推出电极电压输出值同样与温度相关。所以,由公式得到的 pH 值必定与温度息息相关。

几十年前,笔者读《鲁迅全集》时写过一首诗《读鲁迅〈长城〉有感》,诗曰:“可怜文人不足观,不罪房中罪长城。思想焉能牢笼住,自欺欺人误苍生。”这首诗也表达了与上文大致相同的思想。

故长城不是保守的,长城也不可能限制思想。

(二)关于长城的治本问题或关于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

赵藩“攻心联”或“能攻心联”的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般认为所谓的攻心是马谡所谓的“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21]此为就进攻一方而言,即当为进攻之道,而非用兵之道,用兵之道当兼有攻防。反之,就防守一方而言,则当为“防守之道,筑心为上,筑城为下;心守为上,兵守为下。”此即是康熙皇帝不修筑长城的理论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内外,筑城、筑心之间也有一条看不见的界限,攻城、攻心之间也有一条看不见的界限,筑城、攻城之间也有一条看不见的界限,筑心、攻心之间也有一条看不见的界限,所以说范围更加广阔、情况更加复杂。事物如硬币有正反两面,赵藩“攻心联”或“能攻心联”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当然是片面的,李世民和玄烨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当然也是片面的。

《春秋·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5]即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以及阴阳冲气以为和的神秘的第三方面,阴阳对立必然产生交流,从而形成阴阳之间的通道,即神秘的第三方面,《春秋·穀梁传》一分为三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的水平和高度。审时度势是一种艺术,是在筑城、筑心之间实现平衡以及在攻城、攻心之间实现平衡,即在阴阳之间实现平衡,在阴阳之间实现平衡也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而已,一种权宜之计而已,绝非治本之策,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发展社会经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不仅实现了筑心,筑城也有了资金和技术手段,人民就不会怨声载道,孟姜女也用不着哭了。发展经济虽然是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但是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从上层建筑入手,即实现民主,人民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理应当家做主。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人民民主,以此笔者写了一副对联:

不发展社会经济,则筑城筑心、攻城攻心皆失;

非实现人民民主,即尊秦尊孔、批秦批孔均误。

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人民民主是从长城的发展史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关于长城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也是此前历代关于长城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升华和认识飞跃,是“长城精神”和“长城文化”的真正本质和核心,是“长城精神”和“长城文化”的最新发展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又由于长城问题是中国问题的缩影,所以,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人民民主不仅是解决长城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治本之策。前人所论均未及此,故皆失之,皆不足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28,111.

[2]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416,2419,2381.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8.

[7]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8.

[8]彭定求等编校.全唐诗第十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429.

[9]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2.

[10]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5.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1.

[12]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87.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18-3819.

[14]刘仲平.司马法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5:1.

[15]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677,677-678.

[16]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80.

[17]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20,998-999.

[18]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04-305,222,251,304.

[19]杨德春.论穀梁子实有其人[J].新乡学院学报,2016(5).

[20]赵幼安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38,332.

[2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983-984.

杨德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