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临床思维形成之重要性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随着中国相继出台各项中医药政策法规对中医药行业予以大力支持,以及中医医疗不断得到人民群众地广泛认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迎来关键时期。然而,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杰出的中医名家、大家青黄不接,对民族医药瑰宝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对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中医人已经重新认识到师承教育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师承教育也正在成为现代中医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中医师承教育有本可依有源可溯

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中国古代,中医人才的培养始终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而存在,其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1]。从中医经典始祖——《黄帝内经》的记载中就可看出当时即有“岐伯师承僦贷氏,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又师承黄帝”的师承授受关系[2]

将结果带入SPSS22.0版中,以P<0.05表达组间差别较大。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将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住院时间等作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

中医师承授受包括“亲炙”和“私淑”两种基本形式[1]。其中,“亲炙”是指老师耳提面授,学生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指因为仰慕某位名家的医术,遂以其著作为师,自行研习,在学术理论上承袭该人的衣钵,这两种师承关系往往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如在河间学派的传承谱系中,马宗素、荆山浮屠为刘完素亲炙弟子,荆山浮屠又传道于罗知悌,后朱丹溪则师承罗知悌,由此形成了河间学派的亲炙传承谱系,葛雍、馏洪、张从正、麻九畴、常德等人因仰慕刘完素的医术医道而私淑于刘完素之学,这些医家对河间学派的壮大及学术思想的传承与革新亦影响深远。在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推动下,著名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乃至现代的孟河学派、燕京学派等众多学术流派相继涌现,为中医传承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人才链条和人才群体。同时,师承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众多名家也在中医学术创新理论的长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李杲的“补土学说”、朱丹溪的“滋阴学说”、张景岳的“温补命门学说”等均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3],其学术思想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被不断传承和发展。

名师口传心授,是帮助中医学子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4]。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通过师承方式成为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父亲关月波即其严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即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5];因卫生部调任而北上行医传道的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自幼长于医学世家,后又师从名医丁甘仁先生研习理法方药。另外,纵览历届国医大师的岐黄之路,无一不是经过名家指点再加上自身刻苦钻研经典而成长成才的。

然而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8]。基础培养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分段式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缺乏连续性,出现断层,同时,就目前的课时数量及考核侧重来看,普遍存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临床技能与思维训练;临床培养阶段:因为“先基础、再临床”的分段式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环节脱节较大,使理论与临床难以有机结合,学生中医临证实践获益甚浅,学用转换率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标难以实现,最终导致中医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较差。

2 中医教育构架日臻完善

中医教育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补充、自主研习为辅助的多途径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案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认可及重视,其中,师承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更是日益凸显。

2.1 现代院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教育是强国之利器。自1956年开办高等教育以来,中国就将中医药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并与现行教育制度相接轨[6]。在这一过程中,中医人才的主体培养模式由师承教育转换为院校教育,全国各地中医药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其教育层次与课程体系也日渐完善。院校教育不仅建立了一个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平台,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合理化,而且将课程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大规模培养[6-7]

中医学正是依赖师承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先辈的医学理论、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通过等身著作或言传身教传承给后世弟子,古往今来,师承模式始终在中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2 因材施教,因病施教 通过让学生更早进入临床,尤其是跟师侍诊,从而手把手教会学生临床的各种技能,包括其面对患者时的各种中医思维方法和处理疾病的方式,即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这种教育方式相对于院校教育方法更加灵活,手段更加丰富,且能因材施教,因病施教[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可发生肝脏纤维化从而导致肝硬化[1]。目前,国内外均缺乏对NAFLD有特定疗效的药物,而且,不同的临床指南推荐的药物不同。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降糖药、他汀类、ACEI、钙离子拮抗剂是否对NAFLD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协同治疗效果,旨在为NAFLD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2.2 师承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2.2.2 注重传承名师临床经验,逐步形成特色学术流派 在跟师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诊疗风格进行连续性的继承学习,对进一步形成具有名师风格及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术流派大有裨益。例如笔者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目前已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工作室16个,北京市“薪火传承3+3”名老中医工作室站17个。医院教学及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名老中医工作室优质资源,为青年医师及在读中医学子的师承教育和中医学术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笔者作为杜怀棠名医传承工作室的一员,有幸通过日常专家门诊的跟诊学习以及参与工作室日常交流讨论及学术传承活动,对杜怀棠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认识更加深刻,并切身体会了到师徒传承在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医药的不均衡发展甚至逐渐消亡,中医药学能够流传至今并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其在传承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然后学者也应该看到由于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中医药的地位在今天略显尴尬,其自身特点及传承模式中的不利因素均限制了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重视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往往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具有局限性,小范围教学、保留式教学则难以大规模培养中医药人才,因此,单纯的师承教育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社会对综合性医学人才的需求。

在认识到院校教育的不足之后,各地中医药院校近年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展院校教育和中医药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因其无法取代的优势而受到空前重视[7]。整体来看,师承教育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9]

2.2.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更好记录挖掘名医经验 接受院校系统教育的现代中医人才在跟师学习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可靠中医数据,增进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如笔者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过建立网络视频教学系统,将名中医工作室的中医诊疗过程实时传至观摩室,并将特异性诊疗活动录制储存;结合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将远程交流、交互答疑等糅合在系统中,使学生能线上学习;以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目标,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病案库,定制开发名老中医病案采集系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稳定、清晰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实现综合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论治;同时通过应用贝叶斯、LDA等数据分析模型对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更加客观、深入的总结及挖掘。学生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名医医案完整记录、整理,对名医经验及时总结并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探讨,更好地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临证水平,形成良性互动。

2.2.3 以形成中医思维为目标,以培养临床能力为核心 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救死扶伤的临床医生,而成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正是中医师承授受的关键所在。在中医学理论建立的基础上,中医学子跟师出诊所临证每一个病患的过程均是在不断建立自己的临床诊疗思路,甚或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亲身临证之余接受老师的批评指正及正确示范,逐渐提高自己的临床实操水平,这正是经典的师承授受模式。同时,中医师承教育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正是由于中医思维及临床能力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磨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出一批批中医学名师和名家,为中医药的更好发展助力。

2.2.5 有助于培养医德与技术均衡发展的中医人才 朝夕临诊、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名老中医的仁心仁术,在潜移默化中被名师的医德、人格魅力所影响,这种重视素质培养的师承授受模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2.2.1 重视传统文化,强调中医经典 历代名医带徒,均要求门下弟子认真诵读并领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近几年举办的全国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进行的如火如荼,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对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为学生形成灵活的中医思辨能力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检验前24 h,84例人员需要暂停服用任何对血液成分产生影响的药物,同时需要禁烟酒,饮水量<3 000 mL。进行检验当日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其中3 mL添加肝素将其混匀放置在抗凝管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测定指标包含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HCT(血细胞比容)以及ESR(血沉)。另外5 mL带血液凝固后进行离心处理,血清分离后进行血脂测定,包含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实用、技能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基础积累;师承教育更符合中医专业自身特点,院校教育则更能满足大规模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二者各有侧重,不可替代[10]。最佳的教育模式应将二者合理有效结合,同时重视培养中医学子积极的自主研习意识,更好地应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塑造出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3 师承教育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3.1 中医思维以象思维为主导

中医思维[11]是中医在从事中医医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包括了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认识自然、社会、疾病和养生活动。不同于现代医学抽象的逻辑推理,中医思维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自由思维,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基础中,同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模式,其形式主要包括以认识疾病为主要目的诊断思维、中医把握疾病本质的辨证思维和如何提出治疗方案的治疗思维三种。

3.2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临床培养的核心[12],师承教育则是其建立过程的重要载体

师承教育对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具有明显优势。较之课堂,学生临证过程中的临床思维是中医教育过程之关键所在,是临床培养的核心。师承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2.1 重视传承,言传身教 在师承教育中,老师成熟且自成体系的“个性化”临证经验对初学中医的青年学子,显得弥足珍贵。中医学子在跟师临证过程中,往往是从观诊、侍诊、襄诊等阶段一步步进行学习的,无论是老师的望闻问切还是立法处方用药,言传身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观察的机会更是模仿老师诊病和实践自身所学的最佳平台。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被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活;新古典经济学则可以看作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假设分工、制度、偏好等既定时的一种特殊情形。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社会分工、交易效率、经济增长的机制表现出了更强大的解释力。于是,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下降,交易效率的提高就促进了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形成了与新古典经济学基于规模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之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机理解释。问题是其他条件变不变?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为什么下降、如何下降?

3.2.3 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在日常跟师临诊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将所学理论用于临床实践,逐步完成将习得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笔者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师带徒”培养模式中,要求每一位学生从初入学即开始选择跟诊导师进行师承学习,对中医临证思维的培训贯穿始终,这种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并在动态的临证过程中相互吻合而趋于一致的教育形式,符合中医的发展及认知规律,更利于实现中医人才的成长。

有一件事显示祖父聪明过人。当时上海正在修建外白渡桥,工程遇到一个难题:外白渡桥建在苏州河上,建桥时打下大量木桩需拔掉,由于苏州河淤泥深厚,拔桩十分不易,主持建桥的英国人采纳了一位年轻木工的建议,退潮时在木桩上绑上大油桶,涨潮时借助浮力轻易地拔起木桩。这个年轻木工就是我的祖父。

3.2.4 树立信心,坚定目标 名师口传心授,融会贯通的教育方式在强调临床实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中医药学发展的信心,缩短了成才之路,同时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名医效应及名师个人的仁心仁术、处事风格都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甚至人生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为中医学子树立信心、坚定目标的重大意义。

4 结语

中医师承教育源远流长,对中医的传承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中医思维的培养则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中,只有真正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合理搭配、有效融合,真正做到以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实施现代化中医教育,才能助力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更好发展。

(2)在相同的监测点处5叶片搅拌桨的混合时间相比其他几种叶片数的搅拌桨更小,混合速率更大,3叶片搅拌桨的混合时间最长。

参考文献

[1] 李磊,陈仕杰.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7(10):894-899.

[2] 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3] 聂海洋,胡秀武.中医师承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797-799.

[4] 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5] 梁馨月,康瑛,张健.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71-173.

[6] 许二平.关于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6,36(4):9-12.

[7] 李岩.关于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化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10.

[8] 李峰,张丽君.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模式[J].中医教育,2008,27(2):5-8.

[9] 王栋梁.从学术继承角度探索我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10] 黄运平,姜明华,肖乃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2-106.

[11] 罗泓.“互联网+”背景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发展探讨[J].继续教育,2017,(5):45-46.

[12] 陈文,吕文亮,马维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核心及契合点[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4):109-110.

发酵液体饲料的配料,不仅要平衡养分,还要十分关注最终成品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兼顾营养性、乳化性和悬浮性等[13]。对于液体补充饲料商品,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动物健康生产部规定在干饲料标识基础上增加标识要求:①应有单位容积的重量,容积测定温度20℃。②如含有不能保持悬浮达60 d的原料,应在标识上注明“用本制品配制或饲喂时必须搅动”。③应注明:“本制品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④液体原料和最终产品的所有加工、运输、贮存设备都必须是耐腐蚀的。

 
梁旭,姜苗,李雁,李昕,骆长永,杨润宇,马媛虹,熊彩华
《环球中医药》 2018年第03期
《环球中医药》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