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微课的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应用,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翻转课堂[1,2],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教学视频、音频、电子书等电子学习材料,通过网络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课程知识,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解难释疑、检测练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3,4],则主要是通过微课视频,即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小视频而进行教学活动。微课容量小,便于网络发布,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通过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个性化沟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药物分析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等方法研究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5],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本文对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如何基于微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如图3所示,在功能划分上,DSP28335仅用于回波信号经功率放大、滤波、A/D转换后的数据处理,由于运算量较大,尽可能地节约DSP28335的片内资源,障碍物的距离信息最终在DSP28335中运算获得,之后通过操作地址总线与数据总线存储于双口RAM中。STM32F103相对于DSP28335运算能力较差,因此在该系统中分配为LCD显示、串口通信、参数储存、信号发射等对运算速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功能。目标的距离信息在DSP28335存储到双口RAM后,STM32F103可以实时获取该输入值,双口RAM可供DSP28335与STM32F103同时读写,方便快捷。

1 药物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输送知识,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和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影响知识信息的吸收;即使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来不及拓展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文选取本校2014级制药工程专业的2个班级(共116人)进行了基于微课的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微课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度,教学效果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评价[7]

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主要包括药品质量标准,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及药物制剂分析等药物分析基本理论,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各论则是介绍各类典型药物的分析方法,同类药物结构相近,性质相似,分析方法具有规律性,可针对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分析、经典的药物分析方法等进行讲解,制作微课视频。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这一章节,首先,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酮式结构-烯醇式结构互变、弱酸性、水解特性等)、特征鉴别反应(铜盐反应、银盐反应)、含量测定方法(银量法、溴量法、非水酸量法等);然后,针对各内容以PPT 为背景,配以声音讲解,制作多个微课小视频。

2 药物分析微课教学模式的设计

2.2 学习活动的设计 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合理设计,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目标知识点和概念,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答疑解惑、汇报展示、小组讨论[6],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重点和难点理论知识,增加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这一章节的学习,首先布置学生提前学习微课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课下学习;在课堂上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上台汇报,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入手,分析其性质,设计用于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教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总结点评;课后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巴比妥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并完成课后作业。此外,课后还可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职业规划和继续学习等问题,学习者可以留言提问,而教师或者其他共同学习者可以针对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分享性。

文献[19]中指出,除了确定性规则,一些较高置信度的可能性规则也经常用以决策,然后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置信度不小于给定阈值θ的规则上(θ取值一般建议大于0.5)。然而,这样只关注了规则的准确性,规则的覆盖能力并未考虑。例如,考虑一个训练集,它包含80个正类样例和100个负类样例。假如有如下两条规则:

2.1 选题 微课设计的首要环节是选题。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与目标、教学媒体等,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3 教学效果的评价

其次,该课程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化学课程为基础,学生的前期化学基础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课前不进行梳理复习,在课上只能被老师牵着走,不能形成一个线状的学习思路,仅为点状的知识点回顾,甚至听不懂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和运用;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能认为老师课堂讲授时对基础知识回顾多,从而浪费时间。

3.2 课中 课堂上针对教师给出的思考题或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组员进行互评;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结果汇报,老师根据表现给予评分。课堂讨论的气氛随着学生对微课课堂的熟悉而日渐热烈。

3.1 课前 教师通过网络发布微课视频等电子材料供学生课前学习,考虑到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求所有学生预习后完成教师发布到网络的小卷,考查学生观看视频课程的学习情况。从提交作业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所有学生均能较好地完成预习。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分学科教学,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例如:文科、艺术类,侧重于多媒体课件、图形处理和办公软件等教学内容的讲授;理工类专业侧重于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分学科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3.3 课后 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计算题、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撰写综述等,学生完成后通过网络提交,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设计计算题,对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学会了根据药物的结构设计分析方法;期末的卷面考核表明大部分学生均能在计算题与设计题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

雪萤一怔:“江老师这不是带给你了吗?”狗子说:“他今天才给我的。以前那么久,他都没给我。你一定是才买的。”雪萤哭笑不得,说:“是是是,阿姨太忙,忘了,对不起。”

3.4 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关于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喜欢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21.5% 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差不多,还有16.4%的学生表示不适应新教学模式。关于微课教学模式是否更有助于目标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34.5% 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19.0%的学生认为一般。

4 总结

微课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创造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满足了药学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对教学的硬件设施、教师的业务能力、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①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②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较高;③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该模式;如要全面开展该新教学模式,应对上述各方面予以保障。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微课教学新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其实都不应固定化,可将它们灵活组合成更完美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的教学有更开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有更多样化的方式,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向阳,文志斌,等.医学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20-23.

[2] 焦建利.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五个关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8(7):17-18.

[3] 焦建利.微课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4,(8):113-114.

[4] 徐丹丹,偶志红,毕小平.在药学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尝试[J].药学教育,2014,30(2):27-29.

[5] 宋粉云,傅强.药物分析[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

[6] 张小坡,魏娜,靳德军,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法探索天然药物化学教学[J].广东化工,2016,44(12):191-193.

[7] 李雯娟,曾照芳.形成性评价在《医用生物数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8):797-799.

 
周漩,陈晓颖,宋粉云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05期
《基础医学教育》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