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个体化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式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唇裂是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约1.8 %[1],由于该畸形会影响人的外观美、呼吸、咀嚼,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目前最常应用的修复方法有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下三角瓣法(Tennison法)、梯度旋转下降法(华西法)、改良术式等。过去对于不同唇裂畸形都采用一种手术设计,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的美学和功能效果。近些年,准治疗理念即个体化医疗得到推崇,对于唇裂的手术设计也越来越体现出个体化。单侧完全性唇裂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类,裂隙大,组织缺损严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畸形及组织移位,手术难度相对大,采用单一固定术式修复,术后不少患儿仍可见唇高不足、鼻外形差等情况。本研究依据唇高分型,为60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制定了个体化的修复术式,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图6为运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UWB、编码器和陀螺仪后获得的轨迹图,可以看出,融合后的轨迹与实际的轨迹比较接近,用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位置与实际位置的最大误差为0.058 m,平均误差为0.022 m,相比单一UWB定位,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最大误差定位精度提高0.236 m,平均误差定位精度提高0.013 m。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60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年龄3.5~14个月、平均5.7月,男377例、女223例,所有患儿均无既往治疗史,无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及其它全身性综合征或系统性疾病。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裂隙内外侧唇高与健侧唇高的差值分为4型,据此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法。本组183例为A型(裂隙侧唇高与健侧相差<2 cm),采用Millard法;152例为B型(裂隙内侧唇高与健侧相差<2 cm、裂隙外侧唇高与健侧相差3 mm),采用改良华西法;177为C型(裂隙内侧唇高与健侧相差3 cm、裂隙外侧唇高与健侧相差<2 mm),采用改良华西法;88例为D型(裂隙内外侧唇高与健侧相差3 cm),采用改良华西法或上下三角瓣结合法。所有手术均由我科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0.4个月,分别从白唇卷一致性、唇红缘一致性、唇高、丘比特弓形态、鼻孔对称性及瘢痕外观等方面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8.2±10.2)min,术中出血量(5.1±1.4)mL,术后5 d间断拆线,一周拆完,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感染征象,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6.8±1.4)d。

2.2 瘢痕外观 术后6个月随访,573例(95.5 %)患儿的瘢痕外观恢复好,无明显异常增生,21例(3.5 %)患儿瘢痕有异常增生但宽度<1 mm,6例(1.0 %)患儿瘢痕宽度>1 mm,瘢痕外观欠佳。

2.6 唇高 529例(88.2 %)患儿的患侧与健侧等高,71例(11.8 %)患儿的患侧与健侧相差5~10 mm。

2.5 丘比特弓形态 469例(78.2 %)患儿的丘比特弓形态完好,95例(15.8 %)患儿的患侧不对称但<2 mm,36例(6.0 %)患儿的患侧不对称>2 mm。

The gate–source capacity Cgs/L was calculated as below:

2.3 白唇卷一致性比较 514例(85.7 %)患儿的白唇比较完好、连续,86例(14.3 %)患儿不对称但<1 mm。

本文基于实测水下地形和水文资料,建立了如东洋口港15万t级航道工程海域的三维潮流、泥沙数值模型,对工程海域的潮流分布、泥沙特性做了系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畸形特点主要是上唇、鼻底、齿槽均有裂隙。唇部畸形的特点主要是患侧组织缺损,唇高不对称,口轮匝肌裂开、错位。鼻部畸形的特点主要是鼻锥体向患侧倾斜,并且很多患儿都是双侧鼻部畸形。齿槽裂隙是源于初发腭,虽然继发腭不全都存在裂隙,但很多患儿都存在全腭裂。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畸形严重,往往与鼻畸形混合在一起,故有人称之为“唇裂鼻”。能够体现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个体化差异的关键两点是患唇的高度和槽位置[2]。将患侧唇高恢复至与健侧接近是评价唇裂修复术成功的标志。学者们认为,初期手术的唇高密切影响着之后的唇部发育,唇高不足带来的影响比唇宽不足更大,双侧唇高的对称性决定着手术成功与否。

3 讨论

2.7 鼻孔对称性 471例(78.5 %)患儿的患侧鼻孔高度、宽度与健侧相等,129例(11.5 %)患儿的患侧鼻孔高度或宽度与健侧相差1~2 mm。

本研究依据唇高分型制定了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个体化修复术式,即A型采用Millard法,修复原则是裂隙内外侧不互补或稍微互补;B型采用改良华西法,以内补外为主;C型采用改良华西法,以裂隙外侧补内侧;D型采用改良华西法或上下三角瓣结合法,加大内外互补。结果显示,术后多数患儿的瘢痕不明显,但有6例瘢痕外观欠佳,其中3例为Millard法,可能与Millard法中将C瓣旋转至鼻底,从而导致鼻底瘢痕比较明显有关。有学者认为,Millard法用于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容易出现上唇过短或唇红缘不齐,相比之下对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更适用[3]。本研究对裂隙侧唇高与健侧相差较小的A型采取Millard法,术后患儿的白唇比较、唇红比较、丘比特弓形态、唇高等恢复多数均较满意。

2.4 唇红缘一致性比较 522例(87.0 %)患儿的唇红比较完好、连续,78例(13.0 %)患儿不唇红与唇红黏膜不对称但<1 mm。

Millard法是通过鼻小柱基底部的C瓣补充缺损的组织处,而用B瓣旋填补C瓣旋转后的缺隙,这样可明显使鼻翼基部向近中移位,所以术后两侧的鼻孔能够基本对称[4]。有研究表示,Millard法在修复鼻孔对称性和鼻翼形态方面明显较Tennison法有优势,但瘢痕较明显。改良华西法是依据几何学原理的修复技术,有学者认为,在Millard法、Tennison法、改良华西法中,改良华西法的运动自然性最佳[5]。上下三角瓣结合法是Millard系列法与Tennison法的融合,用于唇高严重不足,充分发挥了两种术式优点而避免了缺点,但是手术切口较多,技术难度较大。

皖河入江口排水受阻是又一因素。历史上,皖河口原在山口,因围湖造田,入江口下移至现在位置,与长江逆势相交,交角110°。长江高水位时在此产生较大回流,使河口三角洲逐渐淤高并向上游发展,加上叉道上有低矮民圩,束水明显,洪水宣泄不畅。

唇裂手术最基本的目的是恢复唇部的结构与形态,术中可同时予以鼻小柱、鼻翼畸形矫治,但前提是不会影响到鼻及上颌的发育[6]。单侧完全性唇裂合并牙槽嵴裂,即使进行了鼻畸形矫治,术后仍有可能因为异常的上颌骨发育及肌肉附着而出现鼻畸形。有学者认为不应为了过度追求鼻外形的改善而牺牲唇部形态,给二期手术增加麻烦。因此,对于鼻畸形的矫治应审慎。

综上所述,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有必要制定个体化的唇裂修复术式,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同海.Millard法和Tennison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316例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4,23(9):722-725.

[2] 张莉,陈涌,依光叫,等.临床路径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3,21(4):196-198.

[3] Ercan E,Celikoglu M,Buyuk SK,et al.Assessment of the alveolar bone support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A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J].Angle Orthodontist,2015,85(6):1003-1008.

[4] 李鸿艺,邝海,王晓萌,等.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行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后牙槽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34(4):375-380.

[5] 周炼,石钿印,余立江,等.单侧完全性唇裂一期修复中前鼻底重建技术改进[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6,25(5):35-38.

[6] 沈悦,马海英,张彦升,等.锥形束CT测量数据三维重建分析正畸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可行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1):1678-1682.

刘乐乐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