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对慢性心衰疗效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心排出量减少,使机体诸器官血灌注量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β1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1,2]。为此,我们自2015年9月—2017年9月间采用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3±3.5)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7.9±1.8)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9±3.6)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8.0±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的相关规定。(2)患者血压>90/60 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低盐饮食,保证充分休息,适当进行有氧锻炼,给予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进行常规强心、扩血管等抗心衰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起始使用剂量为2 mg/d,根据患者血压调整剂量,维持剂量为8 mg/d。观察组采用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培哚普利使用方法同对照组,比索洛尔第1周口服1.25 mg/次/d,若患者耐受良好每周加量1.25 mg/d。最大维持剂量为10 mg/次/d。两组患者遵医嘱服药,且接受为期1年的治疗与随访。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抽晨起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lc),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TSH),利钠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BUA)水平变化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疗效标准(1)显效:心功能不全及呼吸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功能恢复为Ⅰ级或改善Ⅱ级,LVEF≥45%。(2)好转:心功能不全及呼吸症状改善,功能改善Ⅰ级,LVEF 30%~45% 。(3)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或有轻微改善,不足好转水平。

灯光亮起,有一队人从后台缓缓地走了出来,为首的一个男人,吊儿郎当地叼着一根烟,不时吐出一个烟圈,后面有的人拿着一把匕首,嘻嘻哈哈地插在自己的身上,又拔出来,那分明是一把道具用的伸缩匕首,有的人用纸巾擦着自己身上、脸上的血迹,而我也慢慢从舞台上爬了起来,冲着那个目瞪口呆的女孩微微一笑,拍了拍身上的土。

2.5 两组治疗前后T3、FT3、T4、FT4、TSH水平比较 见表4。

2.3 两组治疗前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 见表2。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4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4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 见表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本结果研究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6MWT及心率比较,P<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6MWT及心率比较,P<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LVEF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6MWT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心率比较,P<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射血分数均有轻微提高,观察组提高多,说明心功能观察组恢复的稍好一点。两组6MWT均比治疗前好转,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心率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8]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F、6MWT及心率比较 见表1。

1.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有关“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指导原则”,同时结合VAS评分法拟定。①临床痊愈:疼痛症状全部消失,VAS评分为0;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减少≥1/2;③有效:疼痛较治疗前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VAS 评分减少≥1/4或<1/2;④无效:与治疗前疼痛无减轻甚至加重,VAS评分减少<1/4。临床治疗有效率为临床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EF、6MWT及心率变化比较(±s)

  

两组治疗前 LVEF、6MWT及心率比较,t=0.3692、0.9376、0.7218,P均>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t=0.1588,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6MWT及心率比较,t=5.7066、3.2357,P<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LVEF比较,t=2.1112,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6MWT及心率比较,t=6.1916、8.4580,P<0.0005。两组治疗后 LVEF比较,t=2.3253,P<0.05;两组治疗后6MWT比较,t=0.4684,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比较,t=9.5488,P<0.0005。

 

组别 n LVEF(%) 6MWT(m) 心率(次/min)对照组 治疗前 40 35.81±4.91 236.89±61.24 79.95±14.29治疗后 40 35.98±4.66 311.84±56.12 71.65±7.68观察组 治疗前 40 36.21±4.78 238.17±60.86 80.19±15.43治疗后 40 38.75±5.92 317.59±53.64 59.14±3.1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s)

  

两组治疗前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t=0.4239、0.5465、0.9065,P均>0.05。同组治疗前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FPG变化比较,t=3.4523,P<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2PG、GHbAlc变化比较,t=0.47591、0.38851,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t=1.6285、0.4172、0.8796,P均>0.05。两组治疗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t=1.5326、0.3096、0.5399,P均>0.05。

 

组别 n FPG(mmol/L) P2PG(mmol/L) GHbAlc(%)对照组 治疗前 40 5.19±0.18 6.71±0.88 5.02±0.33治疗后 40 4.98±0.34 6.80±0.81 5.05±0.36观察组 治疗前 40 5.21±0.23 6.82±0.92 4.95±0.31治疗后 40 5.10±0.36 6.74±0.79 5.01±0.3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hs-CRP、BUA变化比较(±s)

  

两组治疗前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t=0.1189、0.6385、0.0746,P均>0.05。同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t=10.031、12.099,P均<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t=3.3621,P<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t=23.371、23.578、8.0919,P均<0.0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t=32.537、11.717、4.2661,P均<0.0005。

 

组别 n NT-proBNP(pg/ml) hs-CRP(mg/L) BUA(μ mol/L)对照组 治疗前 40 11780±2250 31.0±5.8 431.2±90.5治疗后 40 7980±823 17.3±4.2 359.7±99.5观察组 治疗前 40 11720±2263 30.2±5.4 429.7±89.3治疗后 40 3210±427 8.6±2.1 270.9±86.2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3、FT3、T4、FT4、TSH变化比较 (±s)

  

两组治疗前T3、FT3、T4、FT4、TSH水平比较,t=0.1104、0.193、0.1713、0.1829、0.1491,P均>0.05。同组治疗前后T3、FT3、T4、FT4、TSH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T3、FT3水平比较,t=3.9212、7.7858,P均<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4、FT4水平比较,t=0.2918、0.5167,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SH水平比较,t=2.1621,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FT3水平比较,t=8.2125、22.890,P均<0.0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4、FT4、水平比较,t=0.4956、0.0906,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SH水平比较,t=2.8881,P<0.005。两组治疗后T3、FT3水平比较,t=5.4879、9.6417,P均<0.0005。两组治疗后T4、FT4、TSH水平比较,t=0.5776、0.4513、1.0478,P均>0.05。

 

组别 n T3(nmol/L) FT3(pmol/L) T4(nmol/L) FT4(pmol/L) TSH(mIU/L)对照组 治疗前 40 1.24±0.40 2.58±0.69 105.3±22.1 15.44±3.33 2.32±0.61治疗后 40 1.55±0.30 3.79±0.70 106.7±20.8 15.05±3.42 2.64±0.71观察组 治疗前 40 1.23±0.41 2.55±0.57 104.5±19.6 15.31±3.02 2.30±0.59治疗后 40 1.93±0.35 4.99±0.36 108.6±20.1 15.37±2.90 2.85±1.05

3 讨论

培哚普利是一种高效且长效的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起到显著降低外周循环负荷并保证心输出量和心率不变的作用,能够阻断心室重构,是临床治疗各类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5]。比索洛尔是β1受体阻滞剂,可以有选择性的通过阻断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的连接来发挥作用,而不对β2受体产生影响,且其对β 1-选择性高于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6]。比索洛尔通过抑制左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影响和对心肌蛋白间质胶原组织的作用,达到防治心肌重构的作用[7]。比索洛尔和培哚普利联合使用,作用互补,想过更佳。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受损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心脏结构重构,临床表现为恶性的心律失常[3]。有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神经内分泌激素会在心肌损伤早期出现,可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纤维化,促进细胞和组织的重塑;心肌损伤又会促进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4]。所以,临床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减缓心肌重构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根据硼镁改性磷酸二氢铝的稳定性研究,当Na2B4O7·10H2O添加量超过3.0g时粘结剂稳定性变差,在固定MgSO4加入量为4g且不加入H3PO4改性聚乙烯醇的情况下,使用硼镁改性磷酸盐混砂制样,测试强度图1。

企业应把培训工作纳入整体规划中,企业领导者应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把培训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将培训情况作为每个员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3]。

血糖在应急状态下会急剧升高,本组为慢性心功能衰竭,由于病程较长,应急反应较差,所以血糖变化不大。仅表现在空腹血糖变化较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FPG变化比较,P<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P2PG、GHbAlc变化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FPG、P2PG、GHbAlc变化比较,P均>0.05。与文献报道一致[9,10]

慢性心衰时N端前脑钠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均有明显的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P均<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P均<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比较,P均<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系统的治疗,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效果更好。与文献报道相符[10-12]。

在线解体阀门发现软密封阀芯损坏,阀芯外表面有轻微的拉伤痕迹,重新更换该阀阀芯备件后,阀门泄漏仍超标。考虑该阀门阀体和管道是焊接的,解体所有阀门内件,重新配做阀体测试内件,测试采用分级测试,重点检测可能存在的5处泄漏点中如图2所示的B,C两点。测试维修时采用密封堵头堵住阀芯的平衡孔,使阀门成为单座阀结构,多次测试阀门都为零泄漏,而当拆除平衡孔堵头,阀门泄漏立即超标,从而可以判断阀门泄漏主要存在于阀门平衡密封环处。

慢性心衰时各器官、脏器相对供血不足,功能低下。T3下降机理:(1)慢性心衰时血浆T3降低。(2)各种蛋白合成减少,T3降低,脑垂体分泌功能下降。(3)细胞内T3受体增加,结合增多,血浆T3降低。(4)心衰时呼吸道反复感染,甲状腺功能下降,T3、T4降低TSH不变。(5)心衰时各血清中种细胞因子升高,抑制了T3的释放。甲状腺素在心衰时对心脏的作用:(1)促进心肌蛋白的合成。(2)改善前后负荷,提高心输出量。(3)可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T3、FT3水平比较,P均<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T4、FT4水平比较,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SH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FT3水平比较,P均<0.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T4、FT4水平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SH水平比较,P<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 T3、FT3水平比较,P 均<0.0005。两组治疗后 T4、FT4、TSH水平比较,P均>0.05。说明T3波动较大,T4变化不大,TSH稍有变化。与文献报道一致[13,14]。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较理想。

参考文献

[1] 侯雨岩,王志方,刘志强,等.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42-44.

[2]张刚.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656-2657.

[3] 张春华.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5):599-601.

[4] 钟毅,姚姗姗.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心率震荡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11):127-129.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2):1076-1095.

[6] 张洪霞.富马酸比索洛尔和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应用治疗心力衰竭8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8):1439-1440.

[7] 黄一峰.培哚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7,38(2):345-346.

[8] 郭传智.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12-1213.

[9] 毛耀南,范毅.比索洛尔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381-3382.

[10]李跃艳.尼可地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血糖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90-992.

[11]伍瑚,陈敏玲,郑丹萍.比索洛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3299-3300.

[12]吉训宁,文晓宏,李彩娟.厄贝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早搏的疗效血清BNP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23(5):800-802.

[13]李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6):118.

[14]钱荟,陈润唯,刘璟璐,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及心功能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380-6381.

 
张红霞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