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好发于早产儿[1],由于肺部结构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广泛萎缩和肺部顺应性降低,导致新生儿生后6 h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表现为气促、呼气性呻吟、青紫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患儿可出现呼吸暂停、肌力下降、休克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2,3]。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逐渐增加,患儿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此类患儿,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呼吸支持治疗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的关键,而目前关于何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更好尚有争论[4]。现将我院儿科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4例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种类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使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共66例,其中男28例,女38例,剖宫产56例,顺产10例,胎龄32~36周,平均胎龄(34.9±0.3)周,出生时新生儿Apgar评分为3~9分,平均(7.2±1.4)分。观察组患儿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共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剖宫产67例,顺产7例,胎龄31~36周,平均胎龄(34.8±0.4)周,出生时新生儿Apgar评分为3~9分,平均为(6.8±1.8)分。两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出生时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沟槽开挖做好施工排水。布设排水沟,排除地面水,布设管井,排除地下水,使地下水控制在沟槽底0.5 m以下,以便干场作业。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②临床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③患儿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④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新生儿重症肺炎。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先天性畸形。③患儿家属拒绝参与此项研究。

1.3 方法 两组患儿在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后,立即通过气管内滴入法给予不同种类肺表面活性物质,并通过辅助加压吸氧使药物在肺内均匀分布。随后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治疗(压力为5cm H2O,吸入氧浓度为40%)。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并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24 h查动脉血气,并根据患儿动脉血气结果调整仪器参数。撤机标准:患儿病情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稳定,吸入氧浓度(FiO2)<0.3,呼气末正压(PEEP)为2~3cm H2O。

当洪泽湖低于11.30 m时,为尽量防止洪泽湖生态受到破坏,全力实施江水北调,尽量控制洪泽湖周边引水口门,减缓水位下降速度。

2.4 两组患儿CPAP持续时间及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4。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等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2 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据统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发病率高达50%,由于病情重、进展快,若不能及时救治,很容易导致患儿的死亡[7]。近年来,关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学的研究表明,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进而导致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广泛萎缩是该病的主要原因[8],因此,目前临床上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呼吸支持治疗和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CPAP是在患儿整个呼吸过程中提供正压支持,以使肺泡处于扩张状态,防止肺泡萎陷和肺不张[9]。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10],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然而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条件下哪种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更好,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此类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24 h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见表3。

1.4 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24 h血气分析指标。(2)比较两组CPAP持续时间及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等体征改善情况。(4)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及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支气管肺结构不良(BPD)、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定[6]:(1)显效:患儿呼吸平稳,呻吟消失,血气指标正常,X线检查显示两肺肺纹理清晰。(2)有效:患儿呼吸较为平稳,呻吟消失,X线检查显示异常阴影改善,血气指标好转。(3)无效:与上述标注不符合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等体征改善情况比较(±s)

  

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比较,t=4.6048、8.5561、9.0975,P<0.001。

 

组别 n 心率 呼吸频率 平均氧合指数对照组 66 160.1±5.2 50.3±4.7 60.3±4.6观察组 74 156.3±4.6 44.1±3.9 68.2±5.7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4.2684、4.6366,P<0.05。

 

组别 n 疗效评定 并发症显效 有效 无效 气胸 VAP BPD 肺出血对照组 66 21(31.82) 33(50.00) 12(18.18) 5(7.58) 2(3.03) 3(4.55) 5(7.58)观察组 74 45(60.81) 24(32.43) 5(6.76) 2(2.70) 2(2.70) 1(1.35) 2(2.70)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2 h、24 h血气指标比较±s)

  

两组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t=1.1005、1.8064、1.9309,P>0.05.同组比较:对照组治疗12 h后与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t=11.3551、8.1202、6.5648,P<0.01;对照组治疗24 h后与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t=11.9623、13.0722、10.2645,P<0.01。观察组治疗12 h后与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t=11.4698、10.1359、7.3548,P<0.01;观察组治疗24 h后与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t=12.4747、15.4475、11.1917,P<0.01。两组治疗同期PaO2、PaCO2、pH值比较,P>0.05。

 

pH治疗前 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治疗前 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对照组 66 49.7±5.6 80.5±21.4 89.3±26.2 58.9±5.8 50.3±6.4 43.2±7.8 7.21±0.05 7.30±0.10 7.40±0.14观察组 74 50.8±6.2 81.3±22.1 91.4±27.4 60.7±6.0 49.8±7.0 42.1±8.4 7.19±0.07 7.31±0.12 7.43±0.17组别 n PaO2PaCO2

 

表4 两组患儿CPAP持续时间及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x-±s)

  

两组患儿CPAP持续时间、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t=5.1985、6.7848、8.4520,P<0.01。

 

组别 n CPAP时间(h) 给氧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 66 123.5±10.8 156.7±9.8 20.3±1.5观察组 74 114.7±9.3 146.3±8.4 19.1±1.3

3 讨论

2.2 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治疗12 h、24 h后与治疗前PaO2、PaCO2、pH值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儿治疗同期PaO2、PaCO2、pH值比较,P均>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氧合指数等体征改善明显,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CPAP持续时间、给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同时,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为93.2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可知,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4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可能与观察组CPAP持续时间较短并且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更好有关。

将外耳道清洗干净后,用医用无菌棉签拭干,再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规格为5 mL:15 mg/瓶)治疗,6~10滴/次,患者的患侧耳道朝上,外用滴入,2次/d。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综上所述,采用CPAP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更加经济有效地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经典的双环控制采用了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在串联级联PET拓扑中需要维持整流侧直流电压的恒定,同时保证电感电流与整流电压同相位。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徐心坦,张晓慧.不同时机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65-1568.

[2] 刘春枝,梅花.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7):61-63.

[3] 刘丽兰,申艳平.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697-1698.

[4] 赵冰,潘家华.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3):158-161.

[5] 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22-224.

[6]杨锦明.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对比[J].广西医学,2017,39(6):825-827.

[7] 李文斌,夏世文,王琳,等.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调查[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4):1061-1064.

[8] 万秋凤,邓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5(2):60-63.

[9] 赵艳荣,赵淑青,闵敏.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14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111-114.

[10]刘成军,杜语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现状和再认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8):1372-1375.

 
董红梅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